來源:EFL生物3D打印與生物制造
在組織工程領域, 傳統(tǒng)3D生物打印雖能構建結構復雜的體外組織,卻難以模擬天然組織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4D生物打印應運而生,其引入“時間”維度,使打印結構能夠在外部刺激(如濕度、溫度等)下發(fā)生預設的形狀或功能變化。然而,現(xiàn)有4D打印技術面臨兩大關鍵挑戰(zhàn):智能生物墨水種類有限以及打印路徑設計復雜,這嚴重限制了其應用范圍。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近期,香港中文大學李中教授和段崇智教授團隊開發(fā)了一種新型智能復合水凝膠(MX/GG)。該水凝膠由明膠(Gelatin)、甲基丙烯;髂z(GelMA)和二維過渡金屬碳化物(MXene)復合而成,具備優(yōu)異的可打印性、形狀變形能力和細胞負載能力。同時,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簡單高效的4D打印策略:通過調控結構中不同形變區(qū)域的厚度,在單次紫外(UV)光照射后即可于不同空間位置實現(xiàn)差異化的交聯(lián)梯度,從而成功實現(xiàn)了濕度驅動的單向和雙向自彎曲動態(tài)變形。
相關研究成果以“Facile Single-nanocomposite 4D Bioprinting of Dynamic Hydrogel Constructs with Thickness-Controlled Gradient”為題已經發(fā)表在Wiley創(chuàng)辦的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
640.jpg (118.31 KB, 下載次數(shù): 6)
下載附件
2025-7-24 09:39 上傳
640-1.jpg (121.98 KB, 下載次數(shù): 6)
下載附件
2025-7-24 09:39 上傳
圖1 MX/GG智能水凝膠4D生物打印實現(xiàn)程序化3D形變的示意圖(H-XLR:高交聯(lián)區(qū);L-XLR:低交聯(lián)區(qū))
研究內容:
材料特性: MXene的摻入改變了GG水凝膠的多項性能(圖1)。測試結果表明,MXene的添加增強了GG水凝膠在330–1000 nm波長范圍內的光吸收能力。同時,MX/GG水凝膠的儲能模量和楊氏模量均隨MXene濃度增加而降低。MXene含量的提升還增大了水凝膠的溶脹率,其中含5.0 wt% MXene的MX/GG水凝膠(5.0MX/GG)吸水能力顯著高于含1.0 wt% MXene的樣品(1.0MX/GG)。所有MX/GG水凝膠均呈現(xiàn)多孔結構,且其孔徑與孔隙率在較高MXene負載量下均有所增大。此外,MXene作為一種具有優(yōu)異導電性的二維納米材料,其引入顯著提高了復合水凝膠的電導率。綜合以上結果,證實了MX/GG水凝膠具有良好的光吸收性能、高孔隙率以及優(yōu)異的導電性。
640-2.jpg (115.35 KB, 下載次數(shù): 6)
下載附件
2025-7-24 09:39 上傳
圖2 MX/GG的基本性能表征。(a) 光吸收譜;(b) 儲能模量;(c) 楊氏模量;(d) 水凝膠溶脹;(e) 水凝膠表面形態(tài);(f) 孔徑;(g) 孔隙率;(h) 點亮LED; (i) 不同MXene濃度下水凝膠的電導率
厚度調制的彎曲行為:為探究 MX/GG 水凝膠作為 4D 打印墨水的潛力,將 MX/GG 水凝膠(1.0 mg/ml MXene濃度)打印成厚度從 0.25 mm 梯度增加至 1.0 mm的條帶(圖 3)。浸入去離子水后,不同厚度的條帶表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彎曲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厚度為 0.25 mm 和 0.5 mm 的條帶其自彎曲方向與 0.75 mm 和 1.0 mm 厚條帶相反。橫截面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圖像及機械性能梯度分析證實了材料內部存在微觀結構梯度,以及彈性模量的漸變分布,表明H-XLR和L-XLR的形成。分析表明,不同厚度條帶中 L-XLR 與 H-XLR 的相對體積存在差異,因此水刺激誘導的彎曲方向取決于條帶結構中 L-XLR 與 H-XLR 的體積比例。為驗證這一由 H-XLR/L-XLR比例驅動的彎曲機制,ABAQUS 有限元分析(FEA)軟件被用于模擬不同比例下條帶的自變形行為,模擬結果與實驗觀測高度吻合。這些實驗與模擬結果共同表明,僅通過調整條帶厚度,在單次 UV 曝光條件下即可實現(xiàn)其多向彎曲。這種基于厚度調控的便捷方法為高效 4D 打印復雜曲面結構提供了新途徑。
640-3.jpg (119.91 KB, 下載次數(shù): 6)
下載附件
2025-7-24 09:39 上傳
圖3 4D打印1.0MX/GG水凝膠條帶的厚度(t)依賴性自彎曲行為及其H-XLR/L-XLR比例驅動機制。 (a) 不同厚度下的4D打印條帶;(b) 水刺激觸發(fā)自彎曲后的條帶(比例尺:5 mm);(c) 不同厚度條帶彎曲角度的定量分析;(d) 不同厚度條帶橫截面的SEM圖像;(e) 不同厚度條帶橫截面彈性模量分布圖;(f) t ≤ 0.5 mm條帶的FEA雙層模型;(g, h) 厚度為 (g) 0.25 mm 和 (h) 0.5 mm條帶的模擬彎曲形態(tài);(i) t ≥ 0.75 mm條帶的FEA雙層模型;(j, k) 厚度為 (j) 0.75 mm 和 (k) 1.0 mm條帶的模擬彎曲形態(tài)
4D打印復雜單向與雙向形變結構體: 基于實驗和FEA結果,我們建立了MX/GG智能水凝膠的4D打印工作流程。隨后,通過打印均勻厚度的平面圖案,成功制備了具有單向彎曲特性的復雜結構,包括三臂夾持器、四臂夾持器和五瓣花朵結構(圖4)。然而,天然組織通常展現(xiàn)出具有多向曲率的復雜形狀變形。為展示該策略的多功能性,我們通過編碼具有不同厚度的多個變形域,打印了一系列仿生結構。這些結構在單次UV曝光下形成獨特的網絡梯度,實現(xiàn)了一系列雙曲率結構,包括珊瑚蟲狀結構、千足蟲狀結構、蟹狀結構和蝎子狀結構 (圖5)。這些發(fā)現(xiàn)證明,該4D打印策略能夠有效將軟生物材料編程為復雜的動態(tài)架構,實現(xiàn)水刺激下的雙向自彎曲,從而克服了傳統(tǒng)制造的難題。
640-4.jpg (88.14 KB, 下載次數(shù): 7)
下載附件
2025-7-24 09:39 上傳
圖4 濕度響應性單向自彎曲結構的4D打印。 (a) 4D打印過程示意圖;(b-d) 不同單向自彎曲結構的4D打印結果:從左至右依次展示其CAD設計圖、FEA模型、模擬彎曲形態(tài)、打印圖案及變形后的3D結構照片;包括 (b) 三臂夾持器、(c) 四臂夾持器 和 (d) 五瓣花朵(比例尺:5 mm)
640-5.jpg (77.91 KB, 下載次數(shù): 6)
下載附件
2025-7-24 09:39 上傳
圖5 濕度響應性雙向自彎曲仿生結構的4D打印。(a-d) 仿生結構設計及變形表征:從左至右依次為各結構的CAD模型,F(xiàn)EA模擬變形結果,打印圖案,及變形后的三維結構照片,包括:(a) 珊瑚蟲狀結構;(b) 千足蟲狀結構;(c) 蟹狀結構;(d) 蝎狀結構(比例尺:5 mm)
生物應用驗證: 作為概念驗證,我們采用4D生物打印技術制備了負載神經細胞(PC12細胞)和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s)的自彎曲條帶結構(圖6)。負載PC12細胞的條帶在培養(yǎng)基中自發(fā)彎曲形成3D曲面結構,細胞在其中均勻分布。經過7天和14天的分化培養(yǎng),PC12細胞展現(xiàn)出漸進性的神經突生長,其長度和分支密度顯著增加。這一結果證實了該水凝膠優(yōu)異的4D生物打印適用性及其支持神經細胞分化的潛力,為構建可編程自折疊的神經化組織提供了可能。此外,研究團隊探索了利用HUVEC細胞模型構建動態(tài)血管化組織的可行性。在14天的培養(yǎng)期內,負載HUVECs的水凝膠條帶維持一定的曲率。免疫熒光染色結果顯示,細胞形態(tài)由圓形逐漸轉變?yōu)殇佌範顟B(tài),并伴隨VE-cadherin表達上調;細胞最終自組裝形成血管樣網絡結構,充分凸顯了MX/GG水凝膠在模擬血管組織形態(tài)發(fā)生方面的潛力。
640-6.jpg (157.29 KB, 下載次數(shù): 6)
下載附件
2025-7-24 09:39 上傳
圖6 4D生物打印負載細胞的自彎曲結構及其細胞行為表征。(a-g) 負載PC12神經細胞的1.0MX/GG水凝膠條帶:(a) 4D生物打印條帶在培養(yǎng)基中自發(fā)彎曲;(b) 彎曲條帶橫截面的細胞分布熒光圖像;(c) (b)圖虛線框區(qū)域的高倍放大圖,顯示條帶內的PC12細胞;(d, e) 培養(yǎng)(d)7天和(e)14天后,彎曲條帶中分化PC12細胞的熒光圖像;(f, g) 相應的(f)平均神經突長度和(g)神經突數(shù)量定量分析。(h-j) 負載HUVECs的1.0MX/GG水凝膠條帶:(h) 條帶在14天培養(yǎng)期內的彎曲角度變化;(i) 培養(yǎng)14天后條帶內HUVECs形態(tài)的熒光圖像;(j) 培養(yǎng)14天后彎曲條帶的共聚焦三維重建圖像
研究總結:
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地結合簡易的厚度調制與MXene納米片獨特的UV吸收效應,在單一復合水凝膠材料(MX/GG) 體系內,通過單步UV曝光實現(xiàn)了可編程梯度交聯(lián)網絡的構筑。這一簡便有效的策略成功規(guī)避了傳統(tǒng)4D打印對多材料體系或復雜后處理步驟的依賴,顯著簡化了工藝流程,提升了制造效率與可擴展性。通過控制厚度以控制局部交聯(lián)密度分布,該技術能夠驅動水凝膠結構實現(xiàn)復雜的單向及雙向自彎曲變形,在模擬天然生物系統(tǒng)固有的多向、多尺度曲率演變方面展現(xiàn)出明顯優(yōu)勢。本研究所開發(fā)的簡便、高效4D生物打印平臺,為再生醫(yī)學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新工具,有望廣泛用于構建具有仿生動態(tài)特性的可編程組織工程支架,例如神經導管和血管支架等。
通訊作者信息簡介:
李中(通訊作者):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學系Vice-Chancellor Assistant Professor,InnoHK CNRM(香港科學園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yī)學中心)研究員,港中大生物醫(yī)學學院、組織工程與再生醫(yī)學研究所、洪克協(xié)痛癥研究所、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再生醫(y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港中大-暨南大學)成員。獲工學學士(華南理工大學)、工學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學位,曾任美國匹茲堡大學醫(yī)學院骨科系博士后、匹茲堡大學醫(y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研究助理教授。專注于骨科類器官、器官芯片與再生醫(yī)學研究。已發(fā)表SCI 論文80 余篇,H 因子30。獲Wake Forest Institut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WFIRM)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美國骨科研究學會ORS 3Rs Award 等獎項。
課題組主頁:https://lilabcuhk.com/
段崇智(通訊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校利國偉利易海倫組織工程學及再生醫(yī)學教授、第八任校長,曾任港中大組織工程學及再生醫(yī)學研究所首任所長。他的研究領域包括細胞和發(fā)育生物學、干細胞、生物材料、組織工程、再生醫(yī)學、3D打印、以及器官芯片和類器官技術。段教授獲推選為中國發(fā)明協(xié)會(CAI)首屆會士,美國國家發(fā)明家學會(NAI)會士,美國解剖學家協(xié)會(AAA)會士,美國骨科研究學會(ORS)會士,美國醫(yī)學與生物工程學會(AIMBE)會士,國際聯(lián)合骨科研究學會(ICORS)會士,及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yī)學學會(TERMIS)會士,以表揚他藉創(chuàng)新和轉化研究造福社會的貢獻。
原文信息:
J. Lai, Z.A. Li, et al. Facile Single-nanocomposite 4D Bioprinting of Dynamic Hydrogel Constructs with Thickness-Controlled Gradient. Adv. Sci. (2025) e09449.
DOI: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09449
DOI: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509449
相關工作:
相關文獻
J. Lai, Z.A. Li, et al. 4D Bioprinting of Programmed Dynamic Tissues, Bioact. Mater. (2024) 37:348-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