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南極熊獲悉,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宣布開發(fā)出一種創(chuàng)新型3D打印技術,能夠將硬性材料與柔性材料無縫集成于單一打印件中的新方法。該成果有望推動生物醫(yī)療植入物、柔性電子器件及軟體機器人等多個前沿應用領域的快速發(fā)展。
微信圖片編輯_20250804114834.jpg (123.65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5 小時前 上傳
△通過波長選擇性樹脂實現多材料(硬質熱固性材料+可溶熱塑性塑料)的一體化成型示意圖
該項目由美國國防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及羅伯特·A·韋爾奇基金會資助。這種新的3D打印方法不使用傳統(tǒng)的線材,而是一種對兩種光脈沖產生反應的特殊液態(tài)樹脂。紫外線在硬化過程中會產生堅硬的塑料狀區(qū)域,而紫光則會產生彈性的橡膠狀區(qū)域。通過精確控制光源,研究人員得以在同一打印件中實現從剛性到柔性的連續(xù)過渡。
微信圖片編輯_20250804113300.jpg (31.45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5 小時前 上傳
△利用3D打印機打印一個功能齊全的膝關節(jié)微型模型成為可能
3D打印功能性膝關節(jié)
為確保軟硬材料間的牢固結合,團隊引入了具有雙重反應基團的化學交聯分子。正如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助理教授Zak Page所解釋的那樣:“我們構建了一個同時具有兩種反應基團的分子,這樣兩種凝固反應就可以在界面處‘相互對話’。這使得軟硬部分之間的連接更加牢固,并且如果我們愿意,可以實現漸進式過渡!
微信圖片編輯_20250804112705.jpg (66.25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5 小時前 上傳
△化學交聯分子可防止接觸點斷裂或結構變弱
目前,這種新方法已成功應用于功能性膝關節(jié)微型模型的打印測試。模型中的“人工骨骼”區(qū)域具備高穩(wěn)定性,而“韌帶”區(qū)域則保持高度柔韌性,充分驗證了這項技術在生物力學植入物領域的巨大潛力。此外,團隊還開發(fā)出可拉伸電子帶,實現了在不同硬度區(qū)域內金屬導體的可靠延展性,為柔性電子產品帶來新突破。
微信圖片編輯_20250804113325.jpg (96.48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5 小時前 上傳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新型方法比以往的方法運行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此外,打印機設置易于復制且成本低廉,這使得研究人員、醫(yī)院和教師能夠輕松掌握這項技術。Page實驗室的博士生Keldy Mason解釋道:“與注塑成型等傳統(tǒng)工藝相比,這種方法可以使增材制造在大批量生產中更具競爭力。同樣重要的是,它開辟了新的設計可能性,”
總的來說,這項新技術以高精度、可擴展性及成本效益,為3D打印行業(yè)帶來全新發(fā)展機遇。未來,它很有可能在醫(yī)療植入物、可穿戴電子與軟體機器人組件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