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生物打印技術的臨床應用
1 人造毛細血管 德國的Gunter Tovar博士已經利用3D 打印技術制造出人工血管。雖然早在20世紀50年代,人造血管就已經被研制成功,但僅限于大動脈血管,對于 直徑在6 mm 以下的靜脈血管或者毛細血管的研究上,一直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原因是,人造毛細血管不僅需要足夠細小,而 且還要有能和真實血管媲美的彈性和生物相容性。德國科學家用3D 打印雙光子聚合和生物功能化修飾制作出的毛細血管,具有良好的彈性和人體相容性,不但可以用于替換壞死的血管,還能與人 造器官結合,有可能使構造的組織/器官實現再血管化。
2 人造骨骼 人體骨骼形態(tài)極不規(guī)則,個體形態(tài) 差異較大,因此,成批制造人工骨骼意義不大,而個性化定制人工骨骼在臨床應用中有廣泛需求。 瑞士伯恩塞爾醫(yī)院的Christian Weinand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復制了他自己的拇指骨。解放軍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關節(jié)研究中心已經擁有自己的立體打印骨骼的三維打印機。該科王富友博士用其打印了教學實體器官,還用打印出來的“ 人造器官” 為患者講解手術方案,未來有望用于人體實驗。
3D 打印用于人工骨的構建時,根據使用材料的不同,可以分為 3 種工藝:
①黏結材料三維打印所用噴頭大多為壓電式噴頭,易造成噴嘴阻塞,且其黏結劑的添加會影響骨骼材料的生物活性,因此,該技術不能應用于成形人體骨骼。
②光 敏材料三維打印運動方式最為簡單,噴頭選擇性地噴出實體材料和支撐材料,可在室溫下操作,是理想的骨骼打印方法,其 局限性在于當前廣泛用于骨骼構造的生物材料是羥基磷灰石,其自身不是光敏材料,所以必需與光敏材料混合使用,從而影響了骨骼的生物活性。
③熔融材料三維打印成形,可采用由磷灰石和骨骼所需的有機鹽配置而成的骨水泥,不需要添加黏合劑或光敏介質,有利于維 持細胞的活性;由螺桿擠壓式噴頭噴射成形,不會 造成阻塞現象;不需要 紫外光照射固化,只需要惰性氣體迅速冷卻即可,使其可在室溫下操作。因此,該技術成為人體骨骼3D 成形領域的主導方向。上 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的研究者們在此技術上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
3 口腔醫(yī)學 類似于人體骨骼,牙齒的形態(tài)、結構亦相當復雜,組織結構構成多樣,為了適應牙槽的結構,牙齒生長及發(fā)展變化的趨勢亦完全不同,因此,用傳統(tǒng)的組織工程技術進行牙再生存在眾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三維生物打印技術是可以進行計算機輔助成型技術設計的,以滿足個性化生產的需求,因此,三維打印技術在口腔醫(yī)學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北京大學口腔醫(yī)學院薛世華等已經成功進行了人牙髓細胞共混物的三維生物打印。該課題組采用酶聯合消化法原代培養(yǎng)人牙髓細胞作為種子細胞,海藻酸 鈉-明膠水溶膠作為支架材料,進行三維打印。打印后,將獲得的三維生物打印結構體浸入完全培養(yǎng)基進行后加工培養(yǎng)。經評測,打印后的細胞體存活率可達(87±2)% 。該研究表明生物打印技術在人牙齒組織工程中應用的可行性,未來有望應用于牙再生工程。
據百度網頁新聞搜索得知,Objet公司與3Shape公司日前宣布,兩家公司已合作研發(fā)出牙科領域的三維修復方案。此方案將Objet Eden 系列三維打印機與3Shape Dental System 2010 進行無縫整合,完成牙科領域的三維修復設計和三維原型制作。它涵蓋了從三維印模掃描、應用3Shape Dental System 完成計算機輔助成型設計、運用3Shape CAM bridge 專屬CAM軟件編輯/修復三維數據,直至在Objet Eden系列三維打印機上完成最終生產和制作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
|
上一篇:3D打印組織/器官技術的問題和技術制約下一篇:3D打印悠悠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