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人:白路歌 王玲 供稿單位: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統(tǒng)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目前,基于擠壓的生物3D打印技術取得了顯著進展,可使用多個打印頭逐層創(chuàng)建包含多種組分的異質結構。 但在每層打印時都需要切換多種打印頭,這會顯著增加總打印時間,對細胞活力和功能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使用3D打印技術創(chuàng)建臨床尺寸的組織結構仍然是一個挑戰(zhàn)。
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的Hollister, Scott J.等針對氣管支架提出了一種生物3D打印策略,能夠顯著縮短總打印時間。 這種氣管支架由多孔波紋管框架、框架內腔表面的上皮襯里、框架外凹槽上的軟骨環(huán)和框架最外側的正弦圖案網絡組成。
首先打印聚己內酯(PCL)多孔波紋管框架。沿圓形路徑間歇性擠壓打印(圖1C),打印出壁厚250um、均勻分布有直徑300um孔隙的管壁,隨后進行熱培養(yǎng)和氧等離子體處理(圖1D)以增強框架的韌性和親水性,從而提高之后印刷在其上的生物墨水的穩(wěn)定性。然后,將框架放置在旋轉臺的中心,并以4 rpm的恒定角速度旋轉,通過彎針將含有細胞的生物墨水在徑向方向上擠出,在框架旋轉時分別印刷在外槽和內表面上(圖1E,圖2A)。最后,使用旋轉桿組合3D打印系統(tǒng),控制打印頭的打印路徑和旋轉桿的旋轉速度,創(chuàng)建正弦圖案的管狀網格(圖1F)。
Jietu20220429-095431.jpg (65.72 KB, 下載次數: 74)
下載附件
2022-4-29 09:55 上傳
圖1 氣管支架的生物3D打印示意圖
Jietu20220429-095436.jpg (21.15 KB, 下載次數: 58)
下載附件
2022-4-29 09:55 上傳
圖2 氣管支架外槽和內壁的旋轉打印
使用此方式打印氣管支架顯著縮短了總打印時間,在15分鐘內即可完成,而若使用4個打印頭分層創(chuàng)建相同結構,預估時間超過22小時。 與典型的多噴頭分層打印相比,此方法不僅可以減少打印時間,顯著提高細胞活力,而且可以在兩個打印過程之間實施附加處理。 此外,在臨床中可提前打印不同尺寸的波紋管框架,而后根據解剖信息快速制備氣管支架提供給患者。
參考文獻:
Park JH、Ahn M、Park SH 等人。 臨床相關大小的氣管模擬細胞結構的 3D 生物打印[J]. 生物材料, 2021, 279: 121246.
|
上一篇:增材頂刊《AM》:增材制造具有分層相的體素化高強高韌異質結構金屬材料!下一篇:武漢理工陳斐課題組:激光工程凈成形馬氏體/奧氏體功能梯度材料的制造及力學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