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FL生物3D打印與生物制造
在航空航天、海洋和汽車等領域,金屬夾層結構因高剛度重量比等優(yōu)勢應用廣泛,然傳統(tǒng)內(nèi)芯拓撲結構難以同時實現(xiàn)優(yōu)異機械性能與多功能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顧冬冬教授團隊受馬尾草莖部橫截面多孔且具連接肋的結構啟發(fā),利用激光粉末床融合(LPBF)技術制備出系列仿生夾層結構。通過實驗與有限元模擬結合,探究該結構的成形性、力學性能、變形行為及熱傳導性能。結果表明,此結構表面光滑無裂紋,特定內(nèi)徑結構綜合性能佳,為兼具承載與隔熱功能的工程結構件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相關工作以《Compression and Thermal Conduction Performance of Bioinspired Sandwich Structures Fabricated by Laser Powder Bed Fusion》為題發(fā)表在《Additive Manufacturing Frontiers》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顧冬冬教授和林開杰副教授為通訊作者。
研究內(nèi)容
通過觀察四種馬尾草莖部橫截面的微孔和連接肋結構,受其徑向梯度分布的維管束啟發(fā),設計出系列仿生夾層結構。結構參數(shù)包括長度、寬度、高度、內(nèi)外管壁厚、內(nèi)管直徑等。結果表明,所設計的結構模仿了馬尾草的中空蜂窩狀特征,為后續(xù)制備提供了模型。
640.jpg (257.36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7-8 18:33 上傳
圖1. 仿生夾層結構的設計。
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不同內(nèi)管直徑的結構表面。結果顯示,結構側面光滑無裂紋,但內(nèi)管壁有粘結粉末,尤其內(nèi)管直徑大的結構更為明顯,這是因加工時粉末粘結導致表面粗糙度增加。
640-1.jpg (177.25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7-8 18:33 上傳
圖2. LPBF加工的仿生夾層結構及相應表面形貌。
通過MTS測試機進行壓縮試驗,測量壓縮力-位移曲線、極限強度、比強度、能量吸收等。結果表明,添加內(nèi)管可提高性能,其中內(nèi)徑1.9mm的結構比強度達64.2MPa/(g/cm³),比能量吸收3.3J/g,綜合性能最優(yōu)。
640-2.jpg (120.18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7-8 18:33 上傳
圖3. 四種仿生夾層結構的壓縮性能。
通過實驗記錄不同位移下的變形情況。結果顯示,各結構在壓縮時均出現(xiàn)45°剪切帶,內(nèi)徑1.9mm的結構斷裂位移更大,承載能力更持久,而內(nèi)徑2.4mm的結構斷裂位移減小。
640-3.jpg (263.83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7-8 18:33 上傳
圖4. 壓縮過程中各結構的變形快照。
利用ANSYS LS-DYNA模擬變形和應力分布,并與實驗對比。結果表明,模擬與實驗一致,添加內(nèi)管和 joint ribs 使應力分布更均勻,內(nèi)徑1.9mm的結構應力分布最均勻。
640-4.jpg (248.52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7-8 18:33 上傳
圖5. 四種仿生夾層結構的有限元分析結果與壓縮實驗。
通過ANSYS Workbench模擬溫度分布,提取不同位置溫度數(shù)據(jù)計算熱導率。結果顯示,內(nèi)徑1.4mm的結構熱導率最高(2.786W/(m·K)),無內(nèi)管結構熱絕緣性最好,內(nèi)管增加傳導路徑使熱導率提高。
640-5.jpg (196.48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7-8 18:33 上傳
圖6. 各結構的熱傳導性能。
通過繪制熱傳導路徑分析傳熱機制。結果表明,無內(nèi)管結構僅通過外管壁傳導,熱導率低;有內(nèi)管結構增加內(nèi)部傳導路徑,隨內(nèi)管直徑增大,傳導路徑變長,熱導率依次降低。
640-6.jpg (130.89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7-8 18:33 上傳
圖7. 四種仿生夾層結構的熱傳導模式示意圖。
研究結論
本研究采用激光粉末床融合技術,以Ti6Al4V粉末為原料,設計并制備了四種基于馬尾草莖部橫截面微觀結構的仿生夾層結構。通過掃描電鏡分析其成形性,評估了壓縮極限強度、比強度、能量吸收等力學性能,還研究了壓縮變形行為及熱傳導性能與模式。結果顯示,激光粉末床融合加工的仿生夾層結構表面光滑無裂紋,但管壁存在粘結粉末影響尺寸精度;添加內(nèi)管可提升壓縮極限強度和比強度,其中D1.9結構綜合力學性能最優(yōu);內(nèi)管增加內(nèi)部傳導路徑,使D1.4、D1.9和D2.4結構熱導率高于D0結構。該研究為兼具承載和隔熱功能的結構件工程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文章來源:
https://doi.org/10.1016/j.amf.2025.200192。
|